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28浏览次数:0

 

一、    高效课堂的含义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首先应理清高效课堂的内涵。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

二、活动目标

加强高校课堂建设,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率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升。

三、语文学科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教学过程的探索
  1.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调控。课堂上,教师要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2)灵活变通。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比如,可以是前后的变通,也可以是主次的变通,还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变通。
  (3)恰当取舍。取舍,就是要“忍痛割爱”,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是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或内容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四)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2.课外阅读。
  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3.课外练笔。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五)关于教师

       1.教师应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写作,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统语文教学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很多教育者对此话大多持批评的态度。这句话传达的教学理念是单向的“给予式”的,这种教学理念当然是偏颇、落后的。但这话所传递的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语文教师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一定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对教材理解的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2.“独辟蹊径”的备课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
       部分老师语文书大致翻翻,按照教参书照本宣科的备课,然后勇敢的走进课堂,对课堂毫无敬畏之感。而现今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有参考书,教师按照教参书的设置提问,学生按照参考书回答。直接的、机械的提问,无思维过程的回答,共同构建了毫无生机的课堂。而“独辟蹊径”的备课则能带来深刻而富有生机的师生对话。这里所说的“独辟蹊径”不是为了追求“独特”而去追求“独特”,应是教师对文本进行的合理且富有个性的解读。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良好情境的设置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
       4.关于导学案的设计
       我市的很多学校在推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都使用了导学案,对于导学案的使用赞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由此产生了不小的纷扰。导学案的最大功用应体现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从前语文的预习大多是划好小节和字词、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研讨几个小问题,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粗糙的,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当然更粗糙。而中学阶段的文章信息容量较大,学生如果课前对课文没有较好的感知,那么课堂上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自然就是囫囵吞枣了。而导学案可以把学习的任务细化,更好的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完成两个任务:
       1)把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设计出来,使学习任务更具备可操作性。
       2)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之“渔“。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能够较充分的预习文本,为高校课堂的构建做好了必要的课前准备。
        5.注意“讲练“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一直在听讲。现在流行的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在流行的教学都缺少一个必要的环节:课堂的训练。部分教师喜欢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课余大量的时间埋在大量的作业中不能自拔,教师课余的大量时间消耗在作业的批阅上、精神疲惫。学生和教师就在这样恶性的循环中失去了学与教的兴趣。孰不知,课堂是最佳的训练时间。每节语文应当在读读、议议、练练中完成,这一定是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