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五 两汉“举孝廉”随笔—要做一个德艺双馨的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28浏览次数:0

孝廉是西汉察举制科目之一。“举孝廉”就是察举(仔细调查并推荐)那些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做官吏。

汉文帝时曾下诏举“贤良方正”,汉惠帝下诏有孝悌力田之举。到汉武帝时,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科目。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后来,孝廉便混同于一科。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向朝廷举荐人才。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从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又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还增加了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同时还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这一重要制度。举孝廉被录用后,大都先放在皇帝身边做郎官。

两汉时期,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除了文学经学外,一大部分就是举孝廉出身,最有名的如东汉末的曹操、孙权等。察举孝廉在西汉时考核比较严格,吏治也较清。但是,东汉中期之后,吏治逐渐腐败,考核松弛,察举不实,有不少滥竽充数者,竟闹出察孝廉、父别居的笑话。不过,举孝廉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读书人竞相在家讲孝行、为官讲廉洁、与人相处重名节、重操守的风尚,有效地引领着社会走向民风淳朴、政风清流,对两汉的政治甚至后来的社会影响很大。

一、 强项令举孝廉

东汉建武年间,强项令董宣曾在怀县(今武陟县)任县令多年。董宣为了怀县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就做出了以孝贤治怀县的决策,号令官吏,发动百姓,层层推选、举荐孝贤人物,以作为全县百姓的学习榜样。他最终确定了十大孝贤,其中有:卖身葬父、治病救人的董永,代父戍边、屡建军功的孙瑜,富而好义、捐资济贫的耿林,置粥赈灾、惠及乡党的申桥,急人所难、乐于助人的杜良,吮痈嗍疮、侍母至孝的马恂,绕膝如童、博父笑颜的郑山,五世同居、一门孝友的张义,遵纪守法、宁死不贼的王元,拾金不昧、廉让可风的黄平妻。董宣把十大孝贤的感人事迹张榜公布全县各村,人心莫不震动,民风顿时大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孝义日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怀县大治。

特别是董永,不光本人至孝,而且行医乡村,惠泽全县,名声最大,知者最多,遂被推为怀县十大孝贤之首,光武帝刘秀闻知此事,大加赞赏,同意举为孝廉,把董永表彰为孝道典型,在全国大力宣扬,使董永在全国的影响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后来虽未做官,但成了倍受全国穷苦大众崇拜的精神偶像。
   
我们现在流传的著名二十四孝故事(元代郭居正本),两汉就占有7个,接下来的的三国占有2个,再接下来的两晋也占有7个,合到一起,就有15个。

二、成语典故“攀辕卧辙”

(指某官员被征召离任乘车将走时),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嚎啕大哭,挡住使者的车子,甚至有的卧到车子底下不让他离开,都希望他能留在当地任官。后来就以攀辕卧辙作为挽留或眷恋良吏的典故。

《后汉书·侯霸传》:更始元年,遣使徵霸,百姓老弱相携 号哭,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皆曰:原乞侯君复留期年。’”;《后汉书。第五伦传》:永平五年,坐法徵,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后汉书·循吏传·孟尝》:以病自上,被徵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上述三人都是在家行孝、为官清廉、倾注民生,深受百姓爱戴、被皇帝称赞的有为人物。

试想,一个荣辱不分、德行不良、连自己父母都不关爱的人,又怎能指望他亲民如水、造福一方呢?江西原副省长、省人大主任胡长清在外养得起二奶,却每月只给寡母五块钱的生活费。孝在哪?廉在哪?他被审判、被依法执行死刑,着实让人深思惊叹!

有才艺,能够胜任从事的工作,是安身立命、成家立业的基础;有德,能被人尊重效仿,是做人做事、广结人脉、行稳致远的根本。做一个德艺双馨的人,更能把自己的事业做的风生水起、源远流长,为家庭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自己才会感到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

孝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广大师生加强修行注重家风教育的方向,更是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和发扬光大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