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孟子·尽心上》。《尽心》是《孟子》七篇章之一,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有为向上。《孟子》一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与《论语》、《中庸》、《大学》一起统称为“四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生于曲阜市小雪街道凫村,后随家人迁到现在山东邹县,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元朝时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释义】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结合《孟子》一书,他的“天”,对一般人来讲,指的是做人的最高道德和伦理规范,具体就是“仁、义、礼、智”;对国君来说,就是以“仁政”为中心的“王道”。
他有家国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学成后游说诸侯,追随孔子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历时二十多年。
他主张“性本善”。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要常做善事。他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春秋时的一个奴隶,曾暴动起义)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他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君要重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实行“仁政”。
一次,谈论治国。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他提出“规矩”意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在上者没有行为准则,在下者不守法规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员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这样的国家还能保存下来,那是侥幸。”
他有“舍身取义”的价值观。指出做人的最高境界,要以“仁”和“ 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不为物质所诱惑。“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钟,古代盛财物的一种容器;万钟,财富多)。据记载,第一次游齐国,不得志,齐威王赠送“兼金一百”,孟子认为这种赠送不合“义”,就没有接受,便离开了齐国。
【启发】孟子这些所谓“天”的思想到今天仍闪耀着伟大光芒。我们仍强调要为国家民族利益和道义而献身,多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要以广大人群众利益为导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做人的基本原则,用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等。
最近,新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全国各省、市、县也相应组建各级监察委员会,随之而来,国家监察法也得到全国人大通过并施行。无论任何人,不管你是党员,还是民主人士,还是一般工作人员,只要出现贪腐,违背了国家法令制度,就要受到追究和相应处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反腐工作将更加深入,执纪追责将更加严肃、严格和严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希望广大师生员工,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努力做一个注重修养、奋发向上、勇于担当、积极有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