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四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8-11浏览次数:0

记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四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王庆刚

当下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正在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专业,示范校建设的核心工作是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就其要求来讲主要任务是按岗位任务要求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反映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课程标准,以典型任务为载体重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以往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重新构建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全方位的评价模式。现就我院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改革实践的四个关键环节总结如下。

一、重构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核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完善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继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国家启动首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程,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鲁教职字8号)文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编写要求的通知。几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前身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改革团队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不断调整办学方向,一直致力于理实一体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五次较大幅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中专、五年制大专80余门课程标准。

根据国家、省专业设置标准的相关要求,1998年,学校从体制上入手,取消了专职实习指导教师,全部教师从属专业教学部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培养均达到双师型标准。到目前为止,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新一轮国家级示范性专业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建设中又提出了更为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明确职业面向,对按岗位标准,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反映最新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发展需要。改革实践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团队,重点做好了以上工作。

首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教学标准制定和山东省教学指导方案制定的要求,精心策划了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和课程建设调研。先后组织40多位专业教师,深入到20余家代表性企业及项目现场,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过程收集了各类调研资料500余份,明确了建筑施工专业的职业面向是建筑、房地产、工程监理咨询、工程造价咨询等各类企业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预算员、造价员等技术与管理岗位。

其次,经过调研选取了典型工作任务48个,并归纳形成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工作领域,形成了识图和绘审、建筑构造、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材料检测与选择、施工项目管理等18个工作领域。

制定科学先进的课程标准。调研中,企业对毕业生施工组织设计、资料整理等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技术、平法识图、全站仪使用、材料检测见证取样等新技术掌握情况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制定本专业制定更为科学、先进的课程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实际制定的课程标准中充分反映了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和新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要求。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以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已形成。公共文化课、专业核心课、施工管理、材料检测、工程监理三个专业方向共25门课程标准经过校企专家十几轮的反复论证和修改已全部完成。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

在这一环节上课程开发团队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如何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如何确定课程结构?如何以任务为载体重组教学内容?

如何选择典型工作任务?起初这一问题很令老师们困惑,根据岗位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科学选择典型任务是构建课程结构内容的关键环节。这也是学科化课程以知识逻辑关系确定课程结构,而项目化课程是以任务之间的工作关系确定课程结构的重要区别。为此课程开发团队进行多轮培训学习,明确典型任务的基本标准,一是任务过程具有开放性、二是任务的相对独立性、三是有明确的工作过程、四是有确切的结果、五是具有项目任务的六个要素。例如网络计划的制定之于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不是典型工作任务,基础工程施工中的识图之于建筑工程识图就不是典型工作任务,钢筋的检测之于建筑材料检测也不是典型工作任务。

如何确定课程结构?学科化课程结构内容的排列是以知识逻辑顺序排定课程结构内容,而任务化课程结构的确定要求首先树立项目化课程概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序化课程内容。以施工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大多数教材包括以下内容:项目管理概论、施工组织、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而本次课程开发后课程结构为施工准备阶段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工程收尾阶段管理;再如计量与计价课程结构内容的构建转变为以一个典型实际项目为例,按照工作过程构建土方工程算量、基础工程算量、混凝土工程算量、砌体工程算量、屋面工程算量以及装饰装修工程算量。

如何重组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学习内容是本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攻坚战。以主体工程施工为例,施工开发小组以实际工作过程确定了学生学习的顺序如下:阅读各项技术文件、确定工艺方案、放线、组织施工、质量检查、竣工验收、资料整理归档。把原属于多门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组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从根本上实现理实一体化。

三、不断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

一体化课程体系与项目导向的课程结构内容必然要求与之适应的教学实现方式,而项目教学实践取得的经验将彻底改变一支粉笔、满堂灌的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中我们首先理清了教学模式概念的内涵。教学模式是集新的职业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选择等为一体的集成化概念,其核心指导思想是“教学做”一体、“做学教”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学。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七个课程开发小组结合专业特点,认真学习和思考了这一问题,对当前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对人的认知规律进行了反复研究,围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六个关键环节(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每个课程开发组结合各自课程特点和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符合各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例如施工管理课程确定了以任务案例为载体,实施了导知、导入、导研、导做、导评五导的教学模式;建筑构造课程确定了下达任务、分组讨论、成果展示、成果完善、师生评价、下达新任务六步的教学模式;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确定了任务导入、分组讨论、任务实施、成果展示、检查、师生评价六步的教学模式;施工测量确定了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价五步的教学模式;计量计价确定了明确任务、讲解、分组讨论、练习、成果展示、评价的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另外,对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我们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实践。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行动导向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的核心是教师课堂的执行力必须得到提高。

四、改革评价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期末一张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状况,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广泛的参与性、创造性将被极大得到提高,真正确立了学生是课堂表现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课堂的导演者、引导者、策划者。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核心,科学设计课堂活动,进行选择和设计符合各自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开发团队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工作,明确指导思想、构建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分类设计考评指标内容、完善考评内容、持续改进。

明确学生学业成绩考评指导思想就是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考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重点,形成以考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技能,以考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具有良好创造力和职业拓展的能力。概之,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考核应涵盖学生职业能力、方法与社会能力等要素。

构建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基本构建了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化、方式多样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框架。从考核主体设计上构建了学校、企业专家、家长三方评价的主体形式。学校重在对学生知识、技能及职业养成的全面考核,企业专家的适当参与重在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通过家长适当参与对学生成长过程评价,重在对学生职业道德等因素的考核,同时又达到社会对学校的监督评价作用,进而提高学院办学的良好社会效益。

考核过程化是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过程规律相适应的的重点考核内容。目前施工专业对七门核心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每一项目任务均设置了较为科学的仿真式活动。对每一活动的开展过程均要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团队合作、信息收集与加工、计划与决策、操作实施、成果汇报、创造能力等,通过自评、组评、师评组织形式,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全面进行考核。改革实践证明,过程化的考核方式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成长速度是传统课堂体系无法比拟的。

由于学生的职业活动目标呈维度化,因此考核的方式也应层次化、多样化,但又因每门课程特点而不同。如施工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是施工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并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主要采用了实操、成果展示、答辩等考核方式;识图课程的核心能力是图纸的识读能力,主要采用了答辩、竞赛方式;计量与计价的核心能力是算量,参与造价管理并具有细致、一丝不苟的能力,主要采用了实操、成果展示比照、竞赛等方式;项目管理的核心职业能力是计划、决策、组织、协调等能力,主要采用了竞赛、完成项目任务、辩论考核方式。当然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当前山东省职业教育为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并在全国率先得到发展,一体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当做好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培养一体化教师、建设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材、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为一体化教学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解决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素还是破除管理体制上的障碍,使教学部门真正成为集理实一体教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等为一体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