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学习体会---建筑工程系教学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19浏览次数:0

 通过对微课的了解和学习,我有一些心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微课的产生与概念

 2004,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的上七年级的小侄女遇到数学难题求助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可汗帮她解答了所有问题。为了让侄女听明白,他尽量说得浅显易懂,很快,其他亲戚朋友也上门讨教。一时间,可汗忙不过来了。于是,他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

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微课。

【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 2012-09】文件中给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 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我的理解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二、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方便上传到网络平台。

4)微课短小聚焦且交互性强,可以灵活的运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情境中。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需求,既是一种新的资源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三、微课的类型

 微课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类,现在通常见到的是按微课上课时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微课制作时使用的技术进行分类等。

1、按微课上课时使用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类微课、讨论类、启发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类微课等。

 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

 2、按微课制作时使用的技术进行分类PPT类微课、录屏类微课、电子白板类微课、录像类微课、剧情类微课等。

 下面主要分享常见的三种形式:

 (1)电子白板类微课:是指教师使用屏幕录制工具将其在电子白板上的所有演示、操作、推导过程及其讲解声音录制成视频,这种模式也称为可汗微课模式,最早出现的微课形式。

这类微课并不出现教师的影像,它主要通过文字、公式、手绘图形、数字、线条、教学互动、教师清晰的旁白及其缜密的教学思路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2PPT类微课:是指教师借助PPT的视频录制功能将嵌入有课程讲解配音的PPT直接录制成流媒体视频。

 该类微课视频的制作门槛低,如果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则要求老师必须具备高超的动画设计制作能力、很好的画面美工能力、较高的图形处理能力。

 (3)录像类微课是指使用录制设备摄录教师根据微课设计要求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录像,并对其进行后期剪辑所形成的流媒体微课视频。

 这类微课教学内容生动,不仅可以较好地营造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完美的展示老师的教学风采。

 一般是该学科的大家来做录像类视频,效果很好,但是这样的视频较少。

 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微课的应用

 1、用于课堂教学

1)用于课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利用微课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用于课中,作为一个知识点讲解。

   (3)用于课后,学生可以作为本次课学习的补充和巩固。

 2、用于网络教与学平台

 现在有很多的微课学习平台,可汗学院(中文版) https://cmn.khanacademy.org/,网易公开课  http://open.163.com/等,这些都是免费的。老师可以在上面获得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上面自主学习。

 现在网络平台上的微课主要是数学、文史等面对普通教育的资源,对口高职专业类的微课较少。我觉得,如果有机会我们的专业老师可以做系列的专业微课,既可以方便以后的教学,也可以对我们学校的网络资源建设是一个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