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推进大思政课质量提升活动
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聊城市“两河思政”课程观摩交流活动会议要求,切实解决学院思政课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大思政课育人质量,
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贯彻落实聊城市“两河思政”建设部署为抓手,聚焦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将孔繁森精神、“两
河文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全
过程,构建系统化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培养更多“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1.政治引领,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领悟,确保思政教育正确方向。
2.问题导向,精准发力:针对师资素养、课堂吸引力、资源建设等突出问题,制定靶向措施,推动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3.协同联动,融合创新: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工会等部门力量,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数智赋能与文艺赋能有机结合。
4.品牌引领,体系支撑:以“榜样引领•匠心铸魂”品牌建设为牵引,构建“一引领五融入六支撑”协同育人体系,强化系统化建设。
(三)工作目标
借助党中央发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30周年、12月份中职协全国百所技工院校“聊城行”活动及学院总结“十四五”谋划“十五五”时机,通过开展“学习讲话精神,提升育人质量”推进大思政课质量提升活动,实现集中打造“三个一批”目标:磨练一批思政“金课”,培育一批思政名师,培养一批德技并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长效育人机制,显著提升学院思政课育人实效与品牌影响力。
二、重点任务及实施举措
(一)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1.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以“三会一课”、教研会为主要载体,每月组织1次思政课教师集体学习研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讲话指示论述,撰写学习心得,开展交流分享,强化使命担当与育人情怀。(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2.举办专题培训讲座:邀请山师大马院、聊大马院等高校专家,围绕“两河文化”内涵、孔繁森精神时代价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及思政课教学创新等主题,每季度开展1次专题培训,深化教师理论认知。(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1.落实领导带头责任:严格执行《学院领导带头抓思政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院领导与思政课教师“一对一”对接机制,每学期深入课堂听课不少于4次,参与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各2次,以上率下推动工作落实。(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办公室)
2. 实施“金教师”培育计划:建立“走出去+请进来”交流机制,每学期组织教师赴先进院校学习交流不少于2次;邀请省内外思政课优秀教师到校示范授课、面对面点评不少于3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责任单位: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3.加强教学能力研修:每周开展1次高质量集体备课,每月组织1次教学观摩活动,推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每学期不少于10次),通过互评互促打磨教学能力,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创新课堂教学,增强育人实效
1.构建特色教学内容体系: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两河文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等融入教学内容,紧扣政治认同、职业精神等五大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模块,在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2.推进数智赋能教学:组建教学资源开发小组,12月底前完成首批5个以孔繁森精神、“两河文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制作;搭建线上教学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教学吸引力。(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3.强化文艺赋能育人:联合学工处、团委、工会,依托学生文艺社团,2026年1月底前编排1-2部弘扬孔繁森精神的情景剧、1首主题小合唱作品,将文艺元素融入思政课堂及校园文化活动。(责任单位:学工处、团委、工会)
(四)深化协同育人,构建特色体系
1.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建立思政教研室与专业教研室常态化对接机制,每学期召开联合研讨会不少于2次,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案例,打造3-5门课程思政精品课,实现同向同行。(责任单位:教务处、马院、各系部)
2.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围绕孔繁森精神、“两河文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主题鼓励教师申报研究项目,每学期召开1次科研成果转化交流会,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强化科研育人支撑。(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
3.打造“一引领五融入六支撑”体系:以弘扬传承孔繁森精神为引领,融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五方面内容,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科研平台、拓展实践基地、建强师资队伍、健全评价机制、强化品牌赋能六大支撑,系统推进协同育人。(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团委)
(五)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育人成效
1.办好重大宣传活动:高水平筹备12月份全国中职协“聊城行”活动,通过展板展示、课堂观摩、成果汇报等形式,全面宣传学院思政育人成果,提升“榜样引领•匠心铸魂”品牌知名度。(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
2.提炼典型案例:建立思政育人案例征集机制,每季度收集整理特色做法与成效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强化体系化建设特色。(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团委)
3.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借鉴“政府引导、基地承办、学校联动”模式,联合地方文化场馆、企业等建设5个以上思政实践基地,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不少于2次,增强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2025年11月1日-11月10日):召开专题部署会,传达会议精神,解读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与责任主体,凝聚工作共识。
2.集中推进阶段(2025年11月11日-2026年1月20日):全面开展“学习讲话精神,提升育人质量”推进思政课质量提升活动,逐项落实重点任务,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总结深化阶段(2026年1月21日-1月31日):全面总结活动成效,梳理经验做法,查找不足与差距,完善制度机制,形成思政课建设长效工作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由学院孔繁森精神“大思政”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落实具体任务,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经费保障
设立思政课质量提升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资源开发、课题研究、活动开展等,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评价保障
建立思政课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学习培训、资源开发、教学创新等情况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等方式,对思政课育人质量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评优评先重要依据。
(四)宣传保障
充分利用学院官网、公众号、宣传栏等平台,宣传思政课建设动态、特色做法与典型成效,营造重视思政教育、参与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聊城市技师学院
2025年10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