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在聊城市技师学院校园里,于传新成为令很多同学仰慕的一颗“新星”。
初见于传新,黑黑的皮肤,高高的个子,交谈中甚至还有些许腼腆,和年龄不太匹配的沉稳让人很容易对他印象深刻。在今年9月份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就是这个小伙子,过关斩将拿到了砌筑项目铜牌!
探秘新星,于传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成长之路。

“成才路上 选择技能”
2018年夏天,拿到中考成绩单的于传新皱起了眉头,成绩没有达到心中的预期,让他在接下来的填报志愿环节没有更多的选择,这个结果让他的心情瞬间跌落到了谷底。经过家人推荐,向来对“动手”感兴趣的于传新,选择了聊城市技师学院建筑类专业。从此,自诩“逆风少年”的于传新,便与“技能成才”正式结缘。
入校后,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为于传新打开了一扇学习技能的大门。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迅速吸收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更多实际操作技能。学习一年之后,于传新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班主任李雨婷老师的推荐下,进入学院砌筑社团参加训练,开启了自己的技能大赛生涯。
说起自己的这段经历中的艰辛付出,于传新的话语间透着一股坚毅。 “时间无法倒流,只有把握当下才不至于让自己更加遗憾。”他说。
“苦练技能 过关斩将”
砌筑项目比赛要求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纸所示墙体砌筑,八小时的比赛不仅考验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对选手的心理素质、体力与耐力更是一种考验。
2019年学院传来赛讯,要组织选拔优秀学生选手参加山东省砌筑项目省赛,于传新成为参加省赛的确定人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于传新在指导教师冯焕芹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每天都要坚持8个小时的砌筑项目训练。
于传新说,他所经历的简直可以称为 “魔鬼式的训练”,一铲灰、一块砖、一挤压这三个动作,他每天要重复三百下,目的是把每一条砖缝处理得干净而快速。在这期间,他砌了300多堵墙。要完成一堵长2米、高1.5米的砌墙,有时需要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如果测量精度不符合,又得立即拆了重来。为了不影响手感,在练习时,于传新坚持不戴手套,指甲缝里常常掺入泥和砂浆,手上磨泡起茧成了家常便饭。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和钻研,四四方方的砖块渐渐地在他手下组合成各式灵巧的形状和图案,从简单的字母数字组合到复杂的建筑图案,特别灵动活泼。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传新一路过关斩将,2019年省赛三等奖到2020年省赛一等奖,最终以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出现在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
“沉着应战 赢得比赛”
说到这次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于传新像打开了话匣子,眼里泛着光,像极了小朋友买到了超级喜欢的玩具。“比赛时,误差1毫米就扣0.2分,尺寸、高度、角度、平整度和水平程度都是考核内容,更何况是与全国的高手过招……”回忆起当时的比赛场景,于传新仍历历在目。
按照比赛规则,比赛期间,选手要在最8小时内,采用现场提供的材料,按照规定步骤独立完成指定题目的砌筑任务。赛程第一天安排参赛选手将比赛用到的砖块提前切好,不仅要求速度更考验质量。和预想不同的是,比赛使用的切割机跟平时训练时候的切割机不一样,整个比赛中,他需要用到几百块砖,一块砖切不好就会影响比赛结果。
面对如此的挑战,时间的流逝不允许于传新过于纠结,他必须马上稳下来去适应这个新伙伴。凭着自己长时间的经验他很快找到了切割机的操作要点,虽然在切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失误,但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技术实力还是让他顺利的完成了第一个赛程的准备工作。
最终,于传新砌出了一面误差小、颜值高的墙,获得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铜牌,成为这一项目的“国家级”工匠。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于传新获奖归来,荣誉和采访纷沓而至,这个有点腼腆的小伙子选择了躲在聚光灯后面继续努力。当问到他这次比赛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他的神态变得不一样起来。他说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对手们对于作品的精益求精,比赛要求墙体垂直度的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内,一位四川的选手愣是将精度控制在了0,这叫他感觉到了差距。
“备赛和参赛的过程,让我开阔了视野,看到了也学到了很多。比如:别的选手是怎样通过减少动作,来节约时间更快完成作品;也看到了他们使用了什么新技法和新工具。现在我觉得自己距离‘工匠’的要求还差很远,而且理论知识还有明显不足。只有实操加理论完美结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工匠,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大赛经验传授给师弟师妹们。让我们学院出更多的优秀选手,获更多的奖牌。”于传新说。

如今的于传新既是大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又是社团里的“指导老师”。提到对于将来的打算,于传新说希望自己可以再进一步提升一下学历,走到更广阔的平台,学习更多知识,同时也让自己具备更多的能力,为服务乡村振兴、改变家乡面貌贡献力量。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在于传新看来,努力过的岁月,都是人生的宝藏;奋力拼搏的身影,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文/刘保中 宣传处 范玉杰 建筑工程系 图/范玉杰 建筑工程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