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走进聊城市档案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黄河文化主题教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学习,师生们在一卷卷泛黄档案中触摸黄河文化的历史脉搏,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们驻足于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历史档案前,透过泛黄的照片与泛墨的战报,感受黄河在民族存亡关头的悲壮抗争;在孔繁森事迹展区,1995年《人民日报》头版刊载的《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社论,让青年学子深切体会到“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
展厅内陈列的300余件实物档案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张海迪的手稿、民国三十二年的《解放日报》、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历史文献……这些跨越时空的物件,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历史记忆。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历史“活起来”,更让青年“动起来”——在解码文化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青春答卷。
文字:刘冰
文字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片:张秋丽
图片来源:学院办公室




